关闭 科室动态
又是一年三伏贴——冬病夏治穴位贴敷,您了解
2015-07-11    寿光和信医院

  马上又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了,很多医院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“冬病夏治三伏贴”,但什么是“冬病夏治”,又为什么叫“三伏贴”?很多人就不是很清楚了,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。

  很多的疾病,比如气管炎、哮喘、鼻炎、腰腿痛,多数在一年中最冷的冬天发病,而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中载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”,简单的说就是在春夏治疗以补阳气,可以从根本上治疗一些因寒冷导致的疾病。到了清朝,名医张璐根据上述理论,在一本叫做《张氏医通》的医学著作中第一次介绍了白芥子涂法,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、顽固性疾病,此即是最早的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记载,目前国内的冬病夏治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良、完善后发展而来。由于是在一年中最热的夏季进行贴敷,治疗冬季容易出现的疾病,因此叫做“冬病夏治”,而贴敷的时间在三伏天,又称“三伏贴”,最早的方法中会在贴敷部位发热、起泡,像艾灸一样,故又叫“三伏灸”。

  我们虽然知道三伏天进行贴敷,怎么叫入伏?如何计算?中国的节气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历来息息相关,古人是以干支来计算、定义时间的。古人将入伏定义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,中伏是第四个庚日,而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。我们贴敷就在初、中、末伏的第一天进行。为什么在这个时间,而不是第二天、第三天呢?中医认为,庚属阴金,在五脏应肺,所以在这一天进行治疗,不光是一年中最热,而且和肺相关,所以对肺系的疾病最好。又因“肺主治节”,“节”,有人解释为关节,“肺主治节”即肺具有改善、影响人体的关节的作用,因此,对于关节疼痛也有较好的作用。

  下面说说冬病夏治三伏贴的适应症,如前所言,一般包括两大类疾病,一类是肺系的疾病,包括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肺气肿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咽炎、扁桃体炎等呼吸系统疾病;也适用于易患感冒、体质虚弱及四肢寒凉怕冷,免疫力低下的患者。小儿“三伏贴”旨在提高小儿免疫力,可以防治小儿支气管炎,肺炎,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体虚感冒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。第二类是关节疼痛性疾病,比如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椎间盘突出症,以及风湿性关节炎、增生性关节炎、肌肉纤维炎等寒湿痹证,尤其是受凉加重,保暖后缓解的患者。

  下面的情况一般不要进行贴敷治疗,比如肺炎及感染性疾病急性发作期、支气管扩张、活动性肺结核患者、孕妇、发热患者。严重心脏病、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、瘢痕体质者要慎用。由于部分患者对贴敷的药物或者胶布过敏,所以皮肤过敏者也要慎用。

  2015年的贴敷时间是7月13日(初伏)、7月23日(中伏)、8月2日(闰中伏)、8月12日(末伏)。

  贴敷方法如下:选取前胸后背相应的穴位,用生姜擦红穴位或用采血针、梅花针等点刺穴位后将调好的药物贴敷在穴位上,胶布固定,保留一定时间后揭除即可,中伏、末伏再贴第二次、第三次。由于慢支等疾病迁延难愈,一般要求至少坚持三年,三年症状改善不明显即认为无效,若有效一般建议继续贴敷,进一步改善症状。

  一般应注意以下事项:

  1、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,慎食海鲜、牛羊肉及辣椒、蒜、葱、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腻之品。

  2、应慎食冷饮和冰冻食品,宜少喝酒、少抽烟。

  3、要保持贴敷局部清洁。去掉药物后可洗温水澡,不宜洗冷水澡。对于贴敷处皮肤及残留药膏等,只可用温水洗涤,不可用肥皂、浴液等搓洗。

  4、贴敷期间宜穿干净、柔软、宽松、透气衣衫。贴药期间最好不要使用空调,避免皮肤遇凉后毛孔收缩,影响药物吸收,以及寒邪经贴敷创面侵入。

  5、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,以免大量出汗,导致药物移动脱落。

  6、每次贴敷时间,成人一般保留6-24小时后揭除即可,儿童酌减,一般2-6小时。穴位贴敷后,一般无特殊反应。如患者属体质敏感者,应缩短贴药时间,如有异常感觉应及时取下药物,切不要搓、抓、挠,以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或感染。

  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是“治未病”,即在疾病还没显现出来的时候进行治疗,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。“冬病夏治三伏贴”在夏天治疗后可以明显减少冬季的发病率,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统计,全国范围内连续贴敷三年的有效率在60%-90%之间,同时因其副作用少、费用低廉、操作简便、安全有效、老少咸宜等优点,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。

  健康热线:22350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