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:2025-09-05
随着秋风渐起,气温转凉,儿科门诊的“秋季腹泻”患儿也悄悄多了起来。很多家长以为“秋泻”只是普通着凉拉肚子,殊不知它可能由病毒“作祟”,来势汹汹还易传染。今天,我们就带大家全面了解秋季腹泻,教你科学预防、正确应对,让全家安稳过秋天!
一、什么是秋季腹泻?它为何偏爱秋天?
秋季腹泻并非特指“秋天的腹泻”,而是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要原因的婴幼儿急性消化道传染病,因每年9月至次年2月高发而得名。除轮状病毒外,诺如病毒、腺病毒等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,但轮状病毒占比超60%,尤其“盯上”6个月至3岁的宝宝——这个阶段的孩子肠道功能尚未完善,免疫力较弱,更易被病毒侵袭。
二、识破“秋泻”信号:这些症状要警惕!
秋季腹泻起病急,典型症状有“三多一热”,家长需重点关注:
- 腹泻次数多:每天可达5-10次,甚至更多,大便呈“蛋花汤样”或水样,无明显腥臭味,很少带血或黏液。
- 呕吐频繁:发病初期常伴随呕吐,可能先吐后泻,部分宝宝呕吐严重时会拒绝进食。
- 脱水风险高:由于频繁吐泻,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,宝宝会出现口干、尿量减少(半天不尿)、哭时无泪、精神萎靡、眼窝凹陷等脱水表现,这是最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!
- 伴随发热:多数宝宝会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,少数高热,一般持续1-3天。
需要注意的是,成人也可能感染轮状病毒,但症状通常较轻,多表现为轻微腹泻或无症状,却可能成为宝宝的“病毒传染源”。
三、病毒怎么找上门?切断传播途径是关键!
轮状病毒的“传播力”极强,主要通过这3种方式扩散:
- 粪口传播: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,若宝宝接触了被污染的手、玩具、餐具,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、水,就可能被感染。
- 接触传播:家长或看护者接触患儿后未彻底洗手,再接触其他宝宝,容易造成交叉感染。
- 飞沫传播:患儿呕吐或咳嗽时,病毒可能通过飞沫扩散到空气中,被他人吸入后感染。
秋季开学后,幼儿园、早教机构等集体场所人员密集,一旦有宝宝患病,很容易通过玩具、餐具、毛巾等物品快速传播,形成“小范围流行”。
四、科学预防:把病毒“挡在门外”
秋季腹泻“防大于治”,做好这5点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:
1. 勤洗手,讲卫生:饭前便后、接触宝宝前,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(坚持“七步洗手法”,至少20秒);宝宝的玩具、餐具、奶瓶等定期用沸水烫洗消毒,避免病毒残留。
2. 管好“入口”安全:不给宝宝吃生冷食物、未煮熟的食物,生熟食材分开存放和处理;喝开水,不喝未烧开的水或来源不明的饮料。
3. 减少接触风险: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、通风差的场所;若家中或身边有腹泻患者,及时隔离,患者的粪便、呕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剂(如84消毒液)彻底消毒后再清理。
4. 增强免疫力:保证宝宝充足睡眠,合理搭配饮食(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、优质蛋白),适当户外活动,增强肠道抵抗力;秋季注意腹部保暖,避免受凉刺激肠道。
5. 及时接种疫苗: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重症秋季腹泻的最有效手段!目前国内有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,建议宝宝2月龄起按程序接种,具体可咨询社区医院儿科或预防接种门诊。
五、宝宝中招后?家庭护理这样做更安心
若宝宝不幸感染秋季腹泻,家长别急着用抗生素(轮状病毒是病毒,抗生素无效,滥用还会破坏肠道菌群),做好这几点护理更重要:
- 补水!补水!补水!:脱水是秋季腹泻最危险的并发症,轻中度脱水可遵医嘱服用“口服补液盐Ⅲ”(按说明书冲调,少量多次喂服),能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;若宝宝呕吐严重无法进水,或已出现重度脱水(如精神极差、无尿),需立即送医静脉补液。
- 饮食调整有讲究:别盲目“禁食禁水”!母乳喂养的宝宝可继续母乳,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暂时换成低乳糖奶粉(减轻肠道负担);已添加辅食的宝宝,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如粥、面条、蒸苹果泥等,避免油腻、生冷、高糖食物。
- 做好家庭消毒:宝宝的粪便、呕吐物用一次性纸巾擦拭后,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;宝宝的衣物、尿布单独清洗,并用开水浸泡或暴晒消毒,防止病毒在家庭内传播。
- 密切观察病情:记录宝宝的腹泻次数、尿量、精神状态,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(超过38.5℃且难退热)、呕吐超过24小时无法进食、腹泻超过3天无好转、脱水加重等情况,立即就医!
秋季腹泻虽常见,但只要我们提前做好预防、学会科学应对,就能最大限度减少它对宝宝健康的影响。让我们一起守护宝宝的肠道健康,轻松度过这个秋天!
- 附件下载:
- 上一篇:
- 下一篇:如何预防和控制高血压?